【中国经济网】新洋丰以科技之力解锁安徽安庆再生稻“高产密码”
浏览量:31  2025.09.13  关键词:
  

作为安徽安庆的种粮大户,王风清种了十年水稻,经历了从粗放管理到规模经营的变化,今年他这一千多亩再生稻头茬获得高产绝非偶然,而是政企协力、农户受益的必然。


1.jpg

一台小型收割机正在田间忙着收割稻谷


政策“送东风” 吹绿皖南万亩稻花香


安徽安庆地处皖南丘陵地区,襟江带淮,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农作物。近几年,国家多次出台政策,鼓励在“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稻区发展再生稻种植,并强调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


在此背景下,安庆市涌现出一批具有多年种植经验、种粮积极性较高的大户,率先探索起了再生稻规模化高质量发展路径。“以前我们这种一季稻太浪费,种两季又赶不上节气,每年春末就荒着。”王风清的困惑,曾是安庆许多农户的共同难题。而再生稻的出现,恰好破解了这一困境——它“一次栽种、两茬收割”,省工、省种还省肥,能让“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地块“活”起来。


这份 “活” 力的背后,离不开国家、地方与企业的协同发力:国家政策持续加码、地方政府精准补贴、企业科技助力,让农户放心扩大了种植规模。如今,安徽安庆再生稻种植面积稳步提升。到2025年,已种植50万亩,成为皖南地区重要的再生稻产区。


企业“破难题” 助力好稻种出好产量


“种再生稻不难,难的是种出高产!”王风清坦言,早年作为乡村赤脚医生的他,甚至试过给再生稻配医用氯化钾,但结果却远不及预期。而他的烦恼,正是企业发力的方向。


作为复合肥龙头,新洋丰联合望江县科农农资有限责任公司,构建起“企业供肥+托管服务”的模式,解决家庭农场规模化种植管理难的问题。服务落地之初,新洋丰农服团队联合当地农资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对土壤进行“全面体检”,结合作物营养需求规律、气候特点等,量身定制施肥方案;该模式服务范围不仅涵盖作物全生长周期管理,还涉及种子、农药、植保、农机农艺等关键环节,确保农户“供肥有保障、技术有支撑、托管有服务”。


2.jpg

成熟的再生稻穗大粒饱


“像我们望江县沿江,以丘陵地带为主。测土结果表明,我们这里的土壤其实不缺肥,缺的是水稻生长所需的锌、镁、硼、硅等微量元素。”科农农资业务经理李明指出。“本地二茬稻易受寒露风影响,”新洋丰江西分公司安庆小组经理邵剑补充,“施肥得因时因地制宜,让稻子‘吃得刚刚好’,才能避免头茬贪青晚熟,耽误二茬生长。”

针对这些痛点,新洋丰推出“锌磷美”套餐肥,既能满足再生稻两茬生长的养分需求,又能补足微量元素、增强抗逆性;再配合科学用肥指导,可促进头茬及时成熟、二茬早抽穗,有效抵御气候风险。


3.jpg

种植大户王风清(中)带着新洋丰安徽安庆小组经理邵剑(右)、科农农资业务经理李明(左)到田间观察水稻长势


2024年安徽安庆长期低温多雨,再生稻前期长势差、结实率普遍不高。在新洋丰与科农农资推荐下,王风清家2000亩稻田中三分之一施用“锌磷美”,生长期长势显著优于对照田:头茬稻茎秆粗壮、叶片翠绿,分蘖数超30个,亩产达1496斤,比对照田增产122斤;二茬亩产790斤,又比对照田多收140斤;两茬合计亩产2286斤,总增产262 斤!“天气条件不利还能增产,这肥选对了!”王风清欣喜道。


科农农资李明表示,“锌磷美”在再生稻上的表现效果显著,农户普遍增收。“我们安徽省级示范的卫保家庭农场用上后,再生稻一蔸分蘖达35个,比普通施肥多近10个!茎秆粗得像筷子,不仅能稳稳撑起头茬高产、抗住风雨不倒伏,还能储存更多养分,助力二茬腋芽萌发,让两季总产量再上一个台阶!”


光有好肥还不够,“会用”才是关键。新洋丰与科农农资定期组织农服团队,将施肥管理、高产种植、病虫害防治等课程搬至田间。“头季收割前一周施促芽肥”“灌浆期得干湿交替”“头茬早收、留桩20到30厘米,如果晚收、留桩要在30到40厘米”…… 新洋丰安徽安庆小组农艺师李志明全程紧盯细节、反复叮嘱,让农户心里暖暖的:“新洋丰的服务太贴心了,比我们自己都上心!”再加上托管公司的“统一植保、机械化收割”等配套服务,彻底为规模化种植再生稻的产量难题“松了绑”。


4.jpg

新洋丰组织种植户到王风清地里测产观摩


大户“晒账本” 再生稻既增产又带富


“别光说稻穗沉,真金白银才最实在!”种粮人心里的这笔“性价比账”,算得明明白白:每亩地肥料总投入约220元,其中复合肥花费占一半。虽然洋丰“锌磷美”复合肥比自配肥每亩多投入10元,但能多收260多斤稻谷,一进一出,每亩净增收120元。“相当于肥料钱从增产里全赚回来了!”种粮大户徐卫保的话,说出了不少农户的心声。


作为省级家庭示范农场负责人,徐卫保的算盘打得更精——不仅要再生稻高产,更要提品质卖好价。“有好肥和好技术托底,我家再生稻两茬亩产稳超2200斤,二茬稻子更是‘里外都好’。”徐卫保笑着说,“我家二茬稻每亩能收七八百斤。产量高的同时,米质比头茬更优,腹白少、透明度高,收购价能到一块一每斤,在市场上很抢手。”


农户的认可,直接体现在行动上:今年王风清家一半多的稻田都换上了洋丰肥料,徐卫保的“锌磷美”订货量也比去年明显增加。王风清的示范田更成了周边的“取经地”,常有农户来问品种、学施肥;徐卫保的家庭农场里,又新增了几名田间管理员正忙着调度农机。“他们大多是本地农民,不用外出打工,一个月在家门口就能挣个四千多块。”农场负责人介绍。


5.jpg

看着再生稻头茬喜获丰收,种植大户徐卫保(中)笑开了花


夕阳下,王风清的稻田里,最后一台收割机完成作业。田埂边,大豆正枝叶繁茂——这片曾经的春闲田,如今四季有生机、岁岁有收成。对王风清、徐卫保这些种粮人来说,地里的收成越来越稳,口袋越来越鼓,就是最踏实的好日子——而这,正是安庆再生稻产业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真实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