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日报】夯实大国粮仓的“营养”基石——解码磷复肥行业龙头新洋丰的硬核服务之道
浏览量:18  2025.09.11  关键词: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农业现代化的浪潮中,肥料早已超越“单纯养分供给”的传统角色,更融入了技术服务和数字赋能。作为磷复肥行业龙头,新洋丰不仅以优质肥料滋养沃土,更以专业技术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以智慧农服激活数字生产力,让“一粒肥”在田间地头孕育出实实在在的增产效益,奏响助力农民增收的“丰收乐章”。


战略亮剑,服务扎根


荆门沙洋县、掇刀区是新洋丰农艺师胡晓双负责的服务区域。立秋之后的荆门虽添了几分凉意,但晌午时分仍是烈日当头,胡晓双在田间地头回访作物长势,豆大的汗珠砸进脚下的泥土。


“这块水稻田前期干旱,生理性缺水导致水稻叶尖发黄……”胡晓双一边查看作物长势一边和新洋丰代理商讨论。


1.jpg

胡晓双(右)正在查看作物长势


“早在1995年,新洋丰便提出一个理念:产品销售到客户手中,只完成了销售任务的一半,另一半是服务。我们不仅要把优质产品带给种植户,还要指导他们科学施肥和科学种植。”新洋丰副总裁赵程云说。


随着现代农业的加速发展,中国农业正经历着从粗放经验种植向科技赋能、精细管理的深刻转型。新洋丰敏锐捕捉到这一行业脉动,在原有业务团队的基础上增设农艺师,形成“3+1”小组模式(即由3名销售推广人员和1名农艺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负责某一区域内的销售和服务)。2023年,农艺服务更被提升到核心战略高度。


“新洋丰提出坚定不移实施‘三双一多’战略,其中‘双核心’便是指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通过多年不间断地投入和建设,新洋丰培育出一批精通各类作物种植管理的农艺专家。


在新洋丰,像胡晓双这样兼具扎实理论与丰富实践经验的农艺师有200多名。他们扎根中国广袤土地,新疆戈壁滩、西北盐碱地、东北黑土壤、中原麦浪间、海南槟榔林、两广大棚区……处处可见他们俯身田畴、奔波忙碌的身影。从测土配方到播种管理,从长势监测到病虫防治,他们为种植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成为大家信赖的“技术靠山”。


“每位农艺师都有专属责任区,就在这片区域扎深了干。”赵程云的话里,藏着团队建设的逻辑。唯有深耕一方水土,农艺师们才能摸透当地的土壤特性、气候条件、自然环境和作物习性,破译盐碱地的改良密码,掌握黑土地的施肥节奏,精通大棚作物管理之道,在特定区域内总结出可复制推广的成熟模式。凭借这样的精准服务,既能帮种植户多收粮、多挣钱,又能减少肥料用量,节约生产成本,改善土壤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锻造这支肯下田、有真才实学的农艺师队伍,新洋丰每年投入超过4000万元。这不仅是资金的投入,更是对农业未来的坚定信心和长远布局,承载着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与助力中国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担当。


点点星火,燎原大地


新洋丰市场推广部的办公室里挂着两面锦旗,“增值服务值信赖,远程指导助丰产”“洋丰农服值信赖,田间地头助丰收”。这是江苏丰县种植大户借参观荆门总部之机,特意送来的。


2.jpg


故事还要从去年的一场水灾说起。2024年8月,江苏丰县连降暴雨,当地大片玉米地受淹,种植户陈虎的30多亩玉米地也未能幸免。就在他准备撂荒时,一直为他提供服务的新洋丰农艺师岳永相给他算了笔账:“若是撂荒,不仅颗粒无收,单是30多亩地,前期投入的地租、种子、肥料等损失至少超过5万元。”


当时岳永相已经调往东北大区,但仍联合丰县服务小组共同为陈虎提供技术服务。经丰县服务小组实地查看以及岳永相远程指导,当时补种玉米或改种其他作物都时机欠佳。凭借对市场行情的精准研判,岳永相建议陈虎改种白菜。由于陈虎没种过白菜,心里没底,但出于对新洋丰农服团队的信任,便在农服团队指导下种了20多亩大白菜。


未曾想这一建议竟让陈虎“因祸得福”。“恰逢白菜行情走俏,一亩地净赚1万多元。而如果按种玉米来算的话,一亩地也就三五百的收入。”这下,陈虎对新洋丰的服务更加信任,逢人就说,新洋丰产品和服务没得说,真心为农户着想。


另一面锦旗则是同样来自丰县的种植大户佟后银送的。在新洋丰农艺师团队的科学指导下,他的洋葱田创下了亩产11530公斤的“奇迹”。要知道,当地洋葱平均亩产约6000公斤,最高也不过9000公斤,佟后银的洋葱产量近乎翻倍,为当地的洋葱种植树立了新标杆。


这样的故事,在新洋丰的服务版图上不断上演。重庆武隆县火炉镇,新洋丰玉米示范田亩产560公斤,比当地常规种植增产两成;广西宾阳遭遇台风与干旱夹击,新洋丰“锌磷美”水稻示范田不仅未减产,反而亩增产35公斤;新疆伽师县,新洋丰农服团队全程技术指导,破解了盐碱地棉花低产的“魔咒”,亩产由380公斤跃升至500公斤;在土壤盐碱化加剧的鲁西地区,针对大蒜产量与品质连年下滑,团队量身定制大蒜专用套餐肥方案并全程跟踪指导,大蒜亩产突破2500公斤,高产田接近3000公斤……


这些散落在大地上的丰收故事,串联起新洋丰农艺师团队服务三农的生动轨迹。这些扎根田间的“技术脊梁”,正用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增产实绩,书写着科技兴农的时代答卷,让希望的田野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数字赋能,智绘新篇


采访间隙,新洋丰首席农艺师邓超的手机不时振动。他向记者解释,这是“洋丰神农慧”APP推送的提醒,提示他管理的田块有新动态。


他向记者展示手机屏幕上闪烁的通知:灾害天气预警、遥感长势监测、农事操作提示……这些实时信息,正驱动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作为国内磷复肥行业龙头,新洋丰正通过数字化创新,践行国家“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全面融合”的战略部署,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3.jpg

洋丰神农慧APP


邓超手机里的这款“洋丰神农慧”APP,整合了农业大数据、作物生长模型、人工智能、农业遥感等数字技术,显著提升农艺师服务种植户的效能。农艺师圈定服务田块,系统即纳入管理,定期推送遥感监测、灾害预警、气象服务、土壤诊断等数据,还能根据作物品种、区域、土壤、气候等情况自动生成种植决策方案。


“刚刚推送的信息,就是提醒我负责的田块未来3天可能遭遇灾害天气,我就要提醒种植户做好防范。”邓超指着预警信息解释道,这一功能可以帮助种植户提前防灾减灾,降低损失。


遥感监测能动态跟踪作物生长状态,让农艺师快速掌握多个田块的种植情况。“比如新洲的这块地,遥感监测分析为轻度不良。”邓超向记者展示屏幕,地块呈现出深浅不一的颜色,APP的长势分析清晰明了:作物整体长势一般且存在差异,其中长势为优的区域约占53%,良好区域占3%,中等区域占10%,较差区域占34%。“看到这样的结果,我们会打电话询问种植户细节或直接下田查看,服务效率更高效、更精准。”


农事提醒覆盖施肥、消毒、催芽、追肥、晒田、除草、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最佳节点都会提前推送给农艺师;运营统计功能便于种植户测算投入产出,实现地块收支自动计算,为管理费用优化、经营模式调整提供数据支撑;还能接入农机、无人机、滴灌等智能设备,让种植管理更智能。


“目前这款APP还正在试用阶段,”邓超说道,“未来随着农艺师对APP的使用越来越熟练,数字化赋能效应将会更加凸显。”


从实验室里的研发创新、生产线上的品质坚守,到田间地头的服务深耕,再到数字浪潮中的智创突破,新洋丰以“一粒肥”为起点,串联起产品、服务与科技的力量,在农业强国建设的宏大叙事中,奏响了一曲饱含责任与创新的“丰收协奏曲”。这样的坚守与探索,终将汇聚成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磅礴动能,让“端牢中国饭碗”“农业强国建设”的根基愈发坚实,让希望的田野永远回响着丰饶动人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