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网】肥水赋能 产能提升 ——第二十五届全国肥料信息交流暨产品交易会侧记
浏览量:295  2024.10.31  关键词:
  

10月23日至24日,第二十五届全国肥料信息交流暨产品交易会(简称“双交会”)在湖北省武汉市举办。本届双交会以“肥水赋能 助力产能提升”为主题,布设规模企业综合展区、肥料原料与大宗产品展区、新型肥料展区等五大展区,集中展示我国土肥水领域创新应用进展,同期举办节水增粮、新型肥料发展等活动。来自全国肥料行业的院士专家、企业代表、经销商、新型经营主体,齐聚一堂,从“土、肥、水”三个维度交流思想、碰撞观点、洞察未来,促进肥水行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国家粮食产能提升。


4c448ccd900cdb0d6074bd02b367fc5.png

双交会现场,湖南省展区,“禾下乘凉”展厅。崔建玲 摄


“三新”集成:让施肥更科学


与过去相比,作物施肥更科学,不仅要吃氮磷钾这样的“粮食”,还要吃中微量元素等“蔬菜”“水果”。展会现场,新洋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带来了公司的各类新型肥料产品。“我们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用复合肥、缓控释肥、水溶肥、增效肥、生物有机肥等新型肥料产品,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周期的需要。新型肥料已占整个肥料销售的30%以上。”公司副总裁赵程云表示。


当前,我国科学施肥面临稳粮保供和绿色发展双重压力,单靠传统化肥已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化肥增效是大势所趋。在氮磷钾单质肥及传统复合肥基础上,近些年,传统肥料企业和新兴肥料企业纷纷涉猎新型肥料,新兴肥料产品越来越多。


在安徽省展区,安徽农望科技公司带来了生产的硼肥。“硼肥可以促进细胞壁的分化和花粉管的伸长,水溶性好,产品含量高,混配性好,可以起到促花促果和保花保果的作用,是公司拳头产品,目前在油菜、果树、棉花上用得多。”公司总经理林子超说。山西天脊集团研制的四水硝钙产品,可以调节土壤酸碱度,补充中微量元素,搭配复合肥一起使用,可减少20%的化肥使用量,增加作物产量。


肥料产品创新及其产业化进程已经成为肥料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热门议题。在新型肥料发展报告会上,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理事长修学峰指出,我国肥料工业从单质肥起家,目前已形成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料、有机肥、特种肥料、微生物肥料等品种丰富,用途多样的产业格局。


作物吃饭不是“暴饮暴食”,而是分阶段慢慢吸收。“过去施肥,需要底肥、追肥等多次施肥,我们根据玉米的生长周期,采用缓控释肥,实现一次施肥,满足作物整个生长周期需求。”新洋丰新型肥料与绿色农业研究所所长武良表示。


施肥方式也更为科学。过去,老百姓施肥“满地撒肥”,如今施肥方式更精准,比如测土配方,即明确一定土壤肥力和作物目标产量条件下的养分需求量,再科学确定配方,企业按配方生产和供应,然后农民按技术指导侧深施肥,将肥料施到作物根侧2到3厘米、深5厘米左右的地方,边插秧边施肥,既省人省时,又可以提升肥料利用率。在湖南省展区,“禾下乘凉”的展厅布置,格外吸引人。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土壤肥料工作站李超表示:“我们在已有测土配方施肥基础上,每年通过取土测土、田间试验和施肥调查,调整施肥参数,优化施肥配方,同时应用自主研发的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专家系统小程序,随时随地为全省提供测土配方肥服务,确保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


科学施肥也离不开农机的助力。纯靠人工撒施,成本增加,机械可以大面积作业,但一些地方丘陵多,小型机械有,但不多,应加大小型农机投入力度……科学施肥绝不是肥料一家的事,需要以新产品、新技术、新机具为代表的“三新”技术集成配套,才能实现“1+1>2”。


高效节水:挖掘增粮潜力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传统治理盐碱地,主要通过排水洗盐,这种方式,见效快,但耗水量大,成本高,还可能导致土壤养分流失。


微生物给盐碱地带来了新希望。在宁夏五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展台前,“抗盐碱”几个字映入记者眼帘。以肥节水,解决土地盐碱化问题。“10余年来,我们从自然界上千万微生物中,一个个筛选能够刺激植物抗盐碱基因表达的微生物,实现植物耐盐碱。”农业农村部农业微生物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国平表示。


有水才有地,有地才有粮。水是农业的命脉。旱区水资源缺乏已成为粮食生产最大的障碍。节水增粮专题报告会上,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林利龙研究员提出立足节水理念建设高标准农田,要通过提升用水效率、增加有效供给、优化水源配置来破解水资源短缺难题,不能简单用水资源条框来限制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将灌排工程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1号工程,聚焦三区(地表水灌区、地下水井灌区和雨养旱作区),“开源节水”和“深度节水”两手并重,集成高标准农田九大节水建设模式,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有效衔接积累有效经验,为近年内蒙古粮食产能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占祥研究员指出,东北地区目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近4.3亿亩,其中90%主要依靠自然降雨,即“雨养农业”。科学合理利用自然降雨,是稳定提高旱地粮食产能的核心。对3.8亿亩旱作农田而言,要进一步提高粮食产能,必须分区管理、因水施策。要实现稳产高产,关键是高效利用自然降水,应在抗旱品种、农田集雨、土壤扩蓄增容、覆盖保墒、旱灾防控等方面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着力构建雨养农田稳产高产综合技术体系。


水肥一体化是一种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但是,水肥一体化需要购买一整套设备,成本较高。展会现场,湖北水之翼科技有限公司带来了水肥一体化设备。公司人员曾鑫告诉记者:“这些装备将离心泵、过滤装置、施肥器等整合在一个空间内,占地空间小,可移动,成本低,适合水肥一体化的大面积推广。”


种养循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土壤板结,通透性差,保水保肥能力差,增施有机肥至关重要;柑橘害线虫很厉害,苏云金杆菌属于药用有机肥,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而且不用担心农药残留问题,因为微生物不会有残留;小麦得了赤霉病,等于无药可救,但是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实现预防为主,发病率由原来的30%,降至5%以内……


微生物有机肥是我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首选投入品之一。全国每年养殖畜禽200亿头(只),产生粪污30多亿吨。但长期以来养殖端和种植端不能有效对接,一方面养殖场畜禽粪污无处处理,另一方面种植户需要使用有机肥。2021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在全国开展绿色种养循环试点,打通种植端、养殖端,实现畜禽粪污收集处理和科学施用,促进种养适配、生态循环。


双交会充分展示了各地绿色种养循环的做法、成果。湖南省有18个试点县开展试点。“过去,养猪场、养鸡场产生的粪便,处理不规范、不完全,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现在,通过政府引导,培育、扶持第三方服务组织,链接养殖端与种植端,一方面联系养殖端,把畜禽粪污废弃物变成有机肥,另一方面把处理好的粪肥连接到种植大户,形成种养循环。”李超表示。


武汉合缘绿色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以畜禽粪便作为原料,生产有机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添加微生物变成生物有机肥。副总经理张业成介绍道:“我们与养殖场签协议,养猪场、养鸡场把鸡粪送到厂里,一般发酵1个月才能变成有机肥,公司发明一套装置设备,通过全封闭式发酵,菌种繁殖能力强,能够快速升温发酵,两个罐子10天就能生产1000吨有机肥。”公司董事长徐维烈告诉记者:“公司用10年的努力,不仅解决了粪污的处理,发展有机肥产业,而且解决了臭气的问题,还将尾水处理达到排放标准,为碳中和、碳达峰作贡献。”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崔建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