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前后,割麦种豆。在河北省黄骅市这一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先行区,大片金灿灿的盐碱地小麦已陆续成熟。这里地处渤海沿边,土壤盐碱化程度高,两千多年来以种植旱碱麦为主,每到六月便迎来小麦收获季。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及新洋丰科研、农服团队一起来到黄骅市中捷农场,为“磷石膏技术改良盐碱地小麦”的试验田进行理论测产。
测产团队合影
在黄骅,为了克服盐碱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当地不断进行良种选育、盐碱地改良工作,中捷农场作为盐碱地小麦育种基地,活跃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前沿阵地。
据新洋丰新型肥料与绿色农业研究所研究员王盛锋介绍,该试验田块种植的小麦品种为“捷麦19”,土壤属于典型的中度滨海盐碱地,通过设置梯度试验,验证磷石膏技术应用在盐碱地小麦种植的安全、最优亩用量及盐碱地改良效果。
经磷石膏技术处理的小麦(图左)秸秆仍发绿;未经处理的小麦(图右)秸秆已经全黄
当天,测产团队先是来到田间观察小麦长势,随后进行了理论测产验收。站在试验田中,可明显看到,与未使用磷石膏调理剂的田块对比,使用磷石膏技术调理的田块里,小麦植株更高、穗更大,长势更健壮。最明显的区别是,对照田中小麦秸秆已经黄透,可经处理的小麦秸秆仅部分发黄、还有部分微微透着青。
“因为应用了磷石膏技术,小麦的灌浆期更长了,比不使用的大概要推迟7到10天。”中国农业科学院德州盐碱土改良实验站副研究员温延臣解释道,“灌浆期是形成小麦千粒重的重要阶段,灌浆时间越长、小麦吸收的营养物质更多,产量也会更高。”
测产团队正在田间进行测方取样
通过在试验田和对照田分别取样方,测产团队测得亩穗数、穗粒数等数值,并对土壤、麦穗分别取样。温延臣介绍,后期测产团队将对这些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再根据土壤各项指标是否改善、产量形成因素进行盐碱地改良效果和产量提升水平的综合评定。
经过测产结果和样本数据分析,磷石膏技术处理的小麦,平均亩穗数为40万穗、千粒重为45g,分别比未使用磷石膏技术处理的田块,分别增加 11%、35%,最终测得河北沧州地区使用磷石膏调理剂处理的田块理论亩产为483kg,未使用磷石膏技术的田块理论亩产为352kg,处理组比对照组作物单产平均提升了37%,这一阶段性进展令研究团队欣慰。
新洋丰在磷石膏综合利用前瞻性研究、标准化建设等方面一直走在行业前列。为提升磷石膏改土的安全性,通过无害化和提纯工艺,有效控制其中的重金属含量,实现磷石膏制品在盐碱地土壤改良中的安全使用。近年来持续推出洋丰豆、洋丰硫等针对盐碱地改良的土壤调理剂、有机肥和化肥系列产品。
2023年10月起,新洋丰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开展“磷石膏改良盐碱地效果及其安全性评价”技术合作,双方在山东德州武城、河北沧州黄骅和河南濮阳范县这三个不同类型的盐碱地区域,联合开展以磷石膏改良盐碱地的效果试验及安全性验证。
磷石膏改良盐碱地的各地试验小麦长势对比图
河北黄骅中捷农场的几种试验处理,证实了新洋丰产出的磷石膏制调理剂对于改良盐碱地、培肥地力有着当年见效、显著提升产量水平的效果。山东武城,应用磷石膏制调理剂的好处在小麦苗期就得以凸显——磷石膏处理田块比未处理田块的小麦苗期出苗率高一倍;小麦生长期分孽数也增加了近九成,小麦面临的生长胁迫环境得以有效缓解。
在磷石膏技术改良盐碱地的试验示范过程中,新洋丰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盐碱地改良团队的专家们共同探索“良肥+良技+良法”紧密结合的盐碱地改良途径,旨在让中重度盐碱地能当年改造、当年收获、持续改造后接近高产良田水平。这既是新洋丰持续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举措,也是新洋丰响应“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具体实践。